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10.3万亿,中国外贸展现韧性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5 08:51:00    

本报记者 倪 浩

今年一季度,中国货物贸易进出口额以10.3万亿元的规模再创历史同期新高,连续8个季度突破10万亿元大关。出口表现尤为亮眼,3月单月出口额达2.25万亿元,同比增长13.5%,远超市场预期。今年以来,进出口同比增速逐月回升,展现外贸强劲韧性。接受《环球时报》采访的企业表示,关税确实带来阻力,但一线感受整体良好,外贸仍然稳中有进。

14日,进出口货物集装箱在温州港七里港区集装箱堆场装运。(视觉中国)

再创历史新高
一季度中国进出口规模再创历史新高,其中3月份出口尤为抢眼,以12.4%(美元计)的同比增速远超市场普遍预期。
国家统计局14日上午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10.3万亿元人民币,同比增长1.3%。其中,出口6.13万亿元,增长6.9%;进口4.17万亿元,下降6%。中国海关总署副署长王令浚当天在国新办发布会上表示,总的看,在外部困难挑战增多的情况下,各地各部门和广大外贸经营主体积极应对,推动一季度我国外贸进出口实现平稳开局。
“同比大增12.4%,3月份中国出口的强劲增长远超市场普遍预期。”路透社在报道中说,中国3月份的出口增速处在5个月来的最高点,轻松超过路透社此前4.4%的预期增速。此前彭博社和《华尔街日报》的预测值分别为4.6%和4.4%,也远远落后于中国出口在3月份的实际表现。
数据显示,一季度,东盟继续稳居我国第一大贸易伙伴地位,进出口1.71万亿元,同比增长7.1%,占我国整体外贸的比重提升到16.6%。欧盟是中国第二大合作伙伴,美国位列第三。
市场机构东方金诚分析师冯琳14日告诉《环球时报》记者,海外市场对华产品仍然保持着较强的需求韧性,美国对等关税落地之前,抢出口效应仍然存在。多重因素推动中国出口同比增速3月份升至12.4%。
展现强大韧性
“一季度,我国出口规模突破6万亿元,实现6.9%的较快增长。”海关总署新闻发言人、统计分析司司长吕大良当天在同一场发布会上强调,“中国出口在压力下展现了较强的韧性。”
按吕大良的分析,需求、创新和竞争力三个维度支撑了中国出口的强大韧性。首先是国际市场对华产品需求持续增加,一季度,中国对17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都实现了增长。国内产业创新方面,中国制造高端化、智能化、绿色化转型动能强劲。一季度风力发电机组、锂电池、电动汽车等出口分别增长43.2%、18.8%和8.2%;另外,广大外贸经营主体快速响应全球市场的多样化需求,一些传统产业凭借着配套齐全、转型升级快、经营灵活的优势,也不断推出“新品”“潮品”“爆品”,推动竞争力“焕新”。
外贸企业、宁波新东方工贸公司总经理朱秋城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关税黑云压城,继续向美出口确已受阻。但中国海外市场不断多元化发展,供应链优势仍然比较明显。我们公司去年面向新市场的销量增加明显,我们在外贸一线的整体感受还好,外贸仍在稳中有进。”
据《日经亚洲评论》报道,3月中国对东盟和欧盟的出口分别增长11.6%和10.3%,对东南亚出口额接近去年12月创下的历史最高水平。香港《南华早报》称,超预期增速反映出中国出口的韧性,以及在面对美国对等关税带来的不确定性时进行的迅速调整与应对。
“天塌不下来”
路透社认为,美国今年新一轮对华关税税率累计达到令人咋舌的145%,促使北京方面对美国商品加征125%关税,全球最大的两个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战愈演愈烈。
吕大良在回答记者提问时表示,当前,中国出口确实面临复杂严峻的外部形势,但是“天塌不下来”。吕大良说,近年来,中国积极构建多元化市场,深化与各方的产业链供应链合作,这不仅赋能了对方发展,也增强了我们自身的韧性。同时,中国内需市场广阔,是重要的大后方。我们将坚定不移办好自己的事,以自身的确定性应对外部环境的不确定性。
朱秋城认为,中国出口的关键之处在于,开拓更多的非美市场,同时保持产品的竞争优势,尤其是要建立技术与专利优势,以此为基础来保持中国外贸的稳定可持续性,实现高质量发展。
冯琳告诉《环球时报》记者,美国关税政策不断反复,说明其经济无法承受“对等关税”的冲击。在不确定性未排除之前,外部经贸环境的压力仍然巨大,预计接下来稳外贸措施会显著加码,同时国内将有针对性地出台支持“出口转内销”政策,着力扩大内需,缓解外需下滑对出口行业乃至整体宏观经济的影响,外部波动对宏观经济的冲击总体可控。
路透社也认为,北京方面要对美国的关税“奉陪到底”,保护经济免受“外部冲击”,市场普遍预计政府将在未来推出更多财政和货币刺激措施支撑经济增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