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培植破土而出的生态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12 07:10:00    

济南市市中区润泽学校小学部科创学院的成员们在导师带领下,来到山东未来云谷科技体验厅进行科学研学活动。济南市教育局供图

“以前觉得‘北斗’离我们很遥远,现在才发现它就在身边——从共享单车的精准停放,到快递物流的实时追踪,‘北斗’技术正在重塑我们的生活方式。”近日,山东省实验中学人工智能社团社长黄诗程,在山东大学创新创业学院感受到了科技之于生活的意义。

伴随着山东省实验中学与山东大学联合推进的“双高融合育人工程”科学创新实践课程的开设,中学生走进大学实验室已成为一种常态。目前,济南以全市域推进、全学段贯通、全学科融合的整体思路,搭建科学教育的立体化格局。

1 全市域推进:构建“科学共同体”生态图谱

“作为泉城济南的孩子,大家要学会从科学的角度解读泉水。”日前,济南市历下区文化东路小学的科学教师王晨带着学生,来到黑虎泉畔检测泉水酸碱度,一堂生动的科学课在城市科学教育资源点——“泉水景观”旁展开。

这恰是济南科学教育“全域联动”的缩影。通过整合154个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场馆等优质资源,济南绘制出覆盖城乡的“济南市科学教育资源地图”。依托这张“导航图”,越来越多的科技场馆成为学生的“第二课堂”。

“看我的蘑菇变色了!”济南市经十一路小学将课堂搬进了济南市科技馆,孩子们在教师的带领下,沉浸式感受科学的魅力。“将科学教育融入课后服务、社会实践、社团活动,我们鼓励学校教师与专业人员联合研发课程,把社会资源转化为澎湃的教育新动能。”济南市教育局副局长方奎明表示。

“科学教育不能让一个孩子掉队。”济南市教育局党组书记、局长王纮说。通过89个城乡科学教育联盟,济南市全力推进科学教育的城乡一体化建设。在推动城区名校源源不断向221所农村学校输送优质资源的同时,充分发挥农村学校自身贴近自然的优势,为城区学校提供别样的实践思路和资源。

“这种双向奔赴、优势互补的城乡交流模式,正助力学生科学素养和创新能力的稳步提升。”方奎明说,目前全市已有310所城乡学校参与其中,实现了科学教育农村学校全覆盖。

2 全学段贯通:打造科学“一体化育人”成长链条

“幼儿园孩子观察磁铁的神奇磁力,小学生探究简单电路的奥秘,初中生研究电生磁现象,高中生深入学习电磁感应和电磁场理论。”近日,在济南三中的一间物理实验室里,该校物理教研组教师许小静正在展示一幅精心设计的“物理科学进阶图谱”。这幅图谱清晰地勾勒出了学生从科学实验启蒙到熟练掌握的成长路径。

“我们通过设计连贯的实验项目,让学生在实践中理解物理概念。当学生能够用幼儿园学到的磁力知识,解释高中阶段的电磁感应现象时,科学教育就实现了真正的学段贯通。”济南三中校长宋金波说。

这样的科学教育贯通培养设计,得益于《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程建设指导手册》和《全学段衔接指导手册》的引领与指导。通过一体化设计,济南将科学素养培养分解为成长阶梯,构建起“萌芽—探究—创新”的贯通路径。

在这方面,济南市“兴隆K15+教育联盟”的创新实践打通了从幼儿园到高中学段的互联互通路径,推动7所成员校在课程建设、教师培养等方面,开展深度合作。“我们可以定期带着学生走进济南实验高级中学,在孩子们心中种下一颗科学的种子。”“兴隆K15+教育联盟”的润泽学校小学部校长余洋说。

2024年,济南建成了125个这样的科学教育联合体。这些科学教育联合体如同神经网络般串联起39所高校、46所高中与数百所中小学,形成“大学导师+中学教师+企业工程师”的协同育人矩阵。此外,济南科学教师的“强基工程”,也为全学段贯通培养学生提供了坚实的师资保障。

3 全学科融合:编织多维的科学教育立体网络

“看,人体‘血液小火车’就是在这里换乘的。”济南高新区泰和小学二年级学生王妍斐正和妈妈一起研究“人体奥秘探索箱”。泰和小学组建了由专职科学教师、信息技术教师等组成的科学教育团队,鼓励家长共同参与,最大化支持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发现科学之美。

类似的科学教育创新实践正在多点开花。“什么是声音?”日前,在由济南市教育局与相关机构联合打造的系列阅读课之首期科学阅读课上,济南市天桥区泺新小学教师宫玉雯为学生带来了《声音实验室:看见声音的奥秘》。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9年启动至今,“泉·悦·读——名师公益讲堂”打造了“科学教育+阅读+实验”的模式,成功举办200余期,线下累计参与人数超过2.5万人,线上直播观看突破1100万次。

此外,在课堂教学的顶层设计层面,《济南市中小学科学教育课堂教学指南》正有力推动着科学教育发生“蝶变”:多学科教师联合开发科学教育校本课程,多校联合开展跨学科的全链条科学教育综改项目,从微观的课程设计到宏观的教学指南落地,全学科融合科学教育正在形成完整的体系。

“每个孩子都对这个世界充满好奇,我们要做的就是在他们心里种下科学的种子,培植破土而出的生态。”王纮表示,“济南市将持续优化科学教育实践的深层逻辑、课程设置、教学方法和师资培训,让全市青少年儿童共享更加优质的科学教育资源,培养更多具有家国情怀和科学素养的创新型人才。”

《中国教育报》2025年04月12日 第03版

作者:本报记者 魏海政 通讯员 高婕 陈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