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常识 >

杯水车薪的意思是什么意思(“杯水车薪”难道真的没有意义吗?)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1-12 09:07:55    


杯水车薪

朋友们好,我们接着学习《孟子》中的成语,“杯水车薪”出自《孟子·告子》:“仁之胜不仁也,犹水胜火。今之为仁者,犹以一杯水救一车薪之火也;不熄,则谓之水不胜火,此又与于不仁之甚者,亦终必亡而已矣。”

翻译过来就是说:“仁胜过不仁,正像水可以扑灭火一样。如今行仁的人,好像用一杯水来扑灭一车木材的火焰;火焰不熄灭,便说水不能扑灭火,这些人等于又和那很不仁的人为伍了,到头来连他们的那一点点仁都会消亡的。”

意思是:用一杯水去救一车着了火的柴草。 比喻力量太小,解决不了问题。

近义词:徒劳无功,无济于事。

“杯水车薪”虽然力量薄弱,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难道就没有它积极的意义吗?


公子重耳

我们都知道,晋文公名重耳,是中国春秋时期晋国的第二十二任君主。

公子重耳的父亲晋献公非常宠爱骊姬,由于骊姬不停地在晋献公耳边吹枕头风,公元前666年,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成为嗣君,将来继承君位,骊姬于是派人劝说献公让申生、重耳等离开国都。当年夏天,献公让太子住在曲沃,重耳住在蒲地,夷吾住在屈地,而骊姬和她妹妹的儿子奚齐、卓子仍在国都。

公元前656年,骊姬进一步陷害太子申生,申生自尽。骊姬又开始诬陷晋献公另外的两个儿子重耳和夷吾,得知消息后重耳逃到了蒲城,夷吾逃到了屈城。

公元前655年,晋献公因重耳与夷吾两位公子不辞而别而大怒,认定他们有阴谋,于是就派公使勃鞮去讨伐蒲城。重耳翻墙逃走,勃鞮追上他砍掉了他的袖口,重耳逃到了母亲的故国翟国(又作“狄国”)。


杯水车薪

就这样,重耳与狐偃、赵衰、颠颉、魏犨、胥臣、介子推等人开始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活。

早年重耳出亡时,先是父亲献公追杀,后是兄弟晋惠公追杀。重耳经常食不果腹、衣不蔽体。

有一年逃到卫国,一个叫作头须的随从还趁机偷光了重耳的银钱和干粮,逃进深山里躲起来。

重耳一行人陷入了一无所有的境地,饥饿难忍。不得不向路边的农夫讨饭吃。

谁知农夫却说道:“哼哼,笑话!你们这种人呀,高高在上,分不清四季,分不清稻米和小麦,分不清韭菜和蒜苗,只知道一味的割韭菜,从来不管老百姓的死活。现在却来向我要吃的,粮食是没有了,泥土倒是多的很!”说完就从脚边捧了一块泥土扔给他。

重耳快要饿死了,知道被农夫戏弄了,顿时恼羞成怒,却一点儿办法都没有。

赵衰安慰他说:“土块,象征土地,他们是表示对您臣服,你应该行礼接受它。”重耳拜谢村民并把土块装在车上去往齐国了。

后来重耳都快饿晕过去了,为了让重耳活命,介子推偷偷躲到山沟里,把腿上的肉割了一块,与采摘来的野菜同煮成汤给重耳。当重耳吃后知道是介子推腿上的肉时,重耳大受感动。

虽然这碗肉汤对公子重耳来说,只是杯水车薪,不能让他彻底摆脱困境,好歹还是让他活了下来。


公子重耳

重耳到了齐国,齐桓公厚礼招待他,并把同家族的一个少女齐姜嫁给重耳,陪送二十辆驷马车,重耳在此感到很满足,在齐国过上了安逸的生活。

再后来,晋公子重耳又去了宋国、楚国、秦国,最后在秦国的帮助下,回到晋国做了晋文公。

我想说的是,一个人面对困境的时候,也许有的人提供的帮助有限,就像“杯水车薪”一样,但是,有总比没有好,总比落井下石要好。

就像鲍老师讲的,邻居家着火了,如果你袖手旁观,一定会让邻居寒了心;如果你积极的帮助救火,哪怕是杯水车薪,最后没把火扑灭,最起码邻居的心里是温暖的。

好比某个人生病了,光手术费用要好几十万。这个时候,亲戚朋友都去看望他,一百八十的给一点儿,虽然是“杯水车薪”,离几十万的费用还差很多,但是最起码人家心里是温暖的,还有这么多人关心自己!

反过来,如果这个人快病死了。亲戚朋友全都避而远之,看都懒得去看一眼,这个人且不是寒心死了,像被全世界抛弃了一样。那他还有活下去的希望吗?

所以说,面对无能为力的事情,我们只要尽力就好,哪怕是“杯水车薪”的努力,最起码我们积极地面对了,做了我们能做的一切,这就足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