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实时讯息 >
瞭望 | 增强婴儿:定制完美还是制造隐患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1 21:57:00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患者体细胞进行编辑,但几乎所有国家对涉及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婴儿规定严格,尤其禁止对婴儿进行增强
现阶段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人体的应用主要是在单基因遗传病治疗。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其应用于人类增强,实现诸如提升智力、增强体质等还遥不可及
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承载着人类对“完美”的期望和追寻。但何为完美人类?即便技术有望揭示完美人类的最优路径,婴儿就能在人生旅途中成就完美吗?
文 |《瞭望》新闻周刊记者 贾雯静
“超强婴儿”已经降临?
近期,埃隆·马斯克第13个孩子采用基因编辑技术的爆料,再度将基因编辑婴儿这一充满争议的话题推到风口浪尖。
基因编辑婴儿,指通过基因编辑技术修改人体胚胎、精子或卵细胞细胞核中的DNA(脱氧核糖核酸)后生下的婴儿。
基因编辑婴儿不是单纯的医学问题,更涉及法律、伦理、社会等诸多侧面。当生物技术试图影响生命起源,我们需要追问:基因编辑婴儿的法律底线在哪?技术高线在哪?伦理界限在哪?以“上帝之手”重塑生命密码,会将人类导向哪里?
全球共筑基因编辑婴儿防火墙
禁止基因编辑婴儿是当前全球普遍共识。
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刘瑞爽告诉《瞭望》新闻周刊,大部分国家和地区允许以治疗疾病为目的,对患者体细胞进行编辑,但几乎所有国家对涉及生殖细胞的基因编辑婴儿规定严格,尤其禁止对婴儿进行增强。
他解释说,体细胞是一个相对于生殖细胞的概念,指身体组织中除了精子和卵子及其母细胞之外的细胞。体细胞包含的遗传信息不会遗传给下一代,只影响个体本身,因此,对体细胞进行基因改造,用于疾病治疗,与传统医疗技术类似,不会引发新的伦理问题。生殖细胞则携带遗传信息,并可将遗传物质传递给下一代,可能对后代的基因组造成不可预测且无法逆转的改变,伦理争议较大。
鉴于此,各国对基因编辑婴儿普遍持谨慎态度。例如法国、德国等绝大多数国家均明确禁止将此类基因编辑后的胚胎植入人体,仅允许开展实验室基础研究,防止胚胎孕育成人,即便对胚胎干细胞进行实验室研究,也通常禁止相关研究超过14天。刘瑞爽说:“一般认为胚胎经过14天发育,可能产生神经细胞,拥有意识,所以研究人员需要在此之前将胚胎销毁,避免产生伦理、法律争议。”
受访专家特别提到,美国禁止使用联邦资金对人类可遗传基因进行编辑,但并未对州资金和私人资金提出禁止性规定。这虽然给美国各州及民众使用基因编辑技术改造婴儿、增强人类留下可能性,但也面临法律、伦理和监管层面的严苛审查。
我国民法典规定,从事与人体基因、人体胚胎等有关的医学和科研活动,应当遵守法律、行政法规和国家有关规定,不得危害人体健康,不得违背伦理道德,不得损害公共利益。
2020年12月出台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修正案(十一)》新增“非法植入基因编辑、克隆胚胎罪”条款,规定“将基因编辑、克隆的人类胚胎植入人体或者动物体内,或者将基因编辑、克隆的动物胚胎植入人体内,情节严重的,处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并处罚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三年以上七年以下有期徒刑,并处罚金”。
刘瑞爽介绍,情节严重和情节特别严重的判定标准需要在个案中具体分析,综合考虑多重因素,包括是否严重违反国家有关规定,如《人类基因组编辑研究伦理指引》中规定的基本伦理原则、是否存在主观故意、是否有社会恶劣影响等。
人类增强遥不可及
在技术层面,通过基因编辑婴儿实现人类增强远非现实。
一位遗传学专家向记者介绍,基因编辑婴儿采用的是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所谓定点编辑,即对基因组中特定点位进行插入、敲除或突变等操作。
自1990年“人类基因组计划”正式启动,科学家对人类基因研究逐渐深入,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逐步完善。前期,具有代表性的技术为锌指核酸酶(ZFN)以及转录激活因子样效应物核酸酶(TALEN)等,这些技术在人体有过少量临床试验,由于其切割和编辑基因的过程较为复杂,需要耗费大量时间和精力,且在效率和效果方面表现欠佳,推广应用难度较大。
2012年,CRISPR基因编辑技术出现。因高效、便捷、成本低等优势,该技术能较为精确且简便地对人类基因进行编辑改造,并于2020年获得诺贝尔化学奖。目前,这项技术在经历一段时间的发展和沉淀后,已在眼部遗传病等部分领域进入临床应用。
尽管CRISPR技术取得显著进展,但仍难以实现人类增强。主要原因是在人体高度复杂的系统中,目前对体内可编码基因的认识仍存在局限性,以及非编码基因的复杂性、“垃圾”DNA的神秘性等,使大部分生命活动规律依然是未解之谜。
据了解,碱基对是构成基因的基本组成部分,在人体23对染色体中,有约30亿个碱基对,其中只有约2%的碱基对是可以编码为蛋白质的基因;约73%的碱基对是不能编码为蛋白质的基因,具有多种功能,但很多功能未知;剩余约25%的碱基对为杂乱序列,在医学上称为“垃圾DNA”,它们也可能在生物体的生命活动中发挥未知作用。这些“未知”凸显了当前医学对基因认知的局限,距离全面理解、精准定位和编辑特定性状的相关基因仍任重道远。
即便是约2%碱基对中可以编码为蛋白质的基因,目前医学研究现状显示,这些基因中仅有少数单基因能够被处理,大部分基因对人体的影响及基因与基因之间的相互关系等,也仍处于研究探索阶段。
在这种情况下,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面临的最严峻挑战就是脱靶。形象地说,该技术犹如一颗能够精准打击目标的“子弹”,其目的是修正、修改某个基因,但有的时候“子弹”可能偏离预定轨道,在编辑原本要修改的某个基因时错误击中其他基因,导致原本不想被修改的基因被错误编辑。
专家提醒,目前脱靶概率尚不可知,如若采用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对具有遗传性的生殖细胞进行编辑,可能给个体及后代均带来不可预测的风险与后果。
因此,现阶段基因组定点编辑技术在人体的应用主要是在单基因遗传病治疗。北京大学医学人文学院长聘副教授陈海丹认为,相关技术也应主要应用于疾病治疗。
专家认为,在可预见的未来,将其应用于人类增强,实现诸如提升智力、增强体质等还遥不可及。
“完美”人类的诱惑
作为一项前沿科技,基因编辑婴儿技术面临诸多伦理挑战。
伦理争议之一是该技术可能加剧社会不公。
物理学家霍金就曾担心,一旦出现基因改造而成的超人,没有得到改造的人类可能无法竞争,或者变得不重要。
一位深耕伦理学和社会学研究的学者也表示,技术应用前期通常费用较高,仅少数人可及,他们可能利用该技术为后代谋得更多优势,并拉大与未能获得该技术的人的差距。
伦理争议之二是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可能造成人类的价值困惑。
一方面,有人认为随着该技术稳定性提升、成本降低等,人人都能运用该技术实现“定制人生”,那时,每个人的身体将更健康、情绪将更稳定……
另一方面,也有观点提出基于人性中的欲望、贪婪等,基因编辑婴儿技术可能加剧人类在权力和利益方面的竞争,甚至突破伦理底线,淘汰“不完美的人类”等。
在某种意义上,基因编辑婴儿技术承载着人类对“完美”的期望和追寻。
但何为完美人类?是外貌出众、体能超群,还是智力出众、品德高尚,抑或生活无忧、寿命长久……显然,每个人对完美的理解不同,要求也不同。可以确定的是,人类对完美的标准正在攀升,并可能持续攀升。
同时,即便技术有望揭示完美人类的最优路径,婴儿在人生旅途中能否成就完美,也仍是未知数。有专家认为,尽管先天基因预设了个体在某些领域的能力边界,但后天的经历、锻炼、教育、环境等,同样是塑造个性与能力的关键要素。它们与先天基因相互交织,影响个体发展轨迹。在这种意义上,完美的内涵或许更在于,每个个体在追求完美的过程中成为独一无二的自己。
因此,多位专家建议审慎推进基因编辑婴儿技术,从基因编辑治疗疾病开始,小步慢走,开展广泛深入的社会讨论,强化国际合作,借鉴各方经验智慧,共同探讨是否允许基因编辑增强人类、可以增强人类哪些特征等,尽量将风险降至最低。
纵观历史,人类曾不止一次想要扮演造物主的角色,渴望挣脱自然选择的枷锁,另一方面却不得不承认自身的傲慢与脆弱。现代科技的进步赋予人类改写生命密码的钥匙,却仍然难以解开什么是完美人类这一哲学方程。
从这个意义上,或许基因编辑婴儿拷问的不只是技术的边界,而是人类是否仍然保有对生命最原始的敬畏。■
相关文章
- 南海开启"AI数字告别会"缅怀新篇,以科技之名守护生死的诗意距离 04-03
- 从2025年汉诺威工博会看AI工业应用 04-03
- 四川未来产业科技创新发展“施工图”出炉 04-03
- 恒帅股份2024年财报:净利润增长放缓,清洗系统业务承压 04-02
- 小米辟谣 04-02
- 双港镇:科技大讲堂启迪新思路 04-02
- 瞭望 | 增强婴儿:定制完美还是制造隐患 04-01
- 邯郸市妇幼保健院成功举办邯郸市第一期新生儿早期基本保健技术师资培训班 04-01
- 03-25 兰州市委副书记、统战部部长张泽武等人拟任正厅长级领导职务
- 03-26 西安:2035年全市现代化水网体系基本形成 约1700万人受益
- 03-25 钛材料(娄底)全产业链招商项目集体签约活动举行
- 03-26 《博物馆简史》——开启博物馆的时空之旅
- 03-26 洛阳市第十三高级中学开展入户走访帮扶慰问活动
- 03-25 《科学开讲》:打卡中医药文化市集,和失眠说“再见”
- 03-26 安全防范常警惕 生命健康共守护——固始二中举行安全主题升旗仪式
- 03-25 两名干部涉嫌严重违纪违法被查
- 03-26 镇巴法院依法判决一起破坏交通设施案
- 03-26 3月28日,曹魏古城专场招聘会震撼来袭!
- 04-04 辽宁文旅发布清明节假期出游温馨提示!
- 04-03 事关宝宝!游泳用品、如厕器具等4项婴童用品国标来了
- 04-03 液态类食品散装运输该如何做?市场监管总局公开征求意见
- 04-03 找到文化与科技之间天然的黏合点 | 黄河时评
- 04-03 广州这7条公交线路4月26日起停运,涉及多条BRT线路
- 04-03 美国公布所谓对等关税税率算法公式,可能会让你惊呆!
- 04-03 2025年国家助学贷款免息 本金可延期一年偿还
- 04-03 美国3月份服务业商业活动出现了可喜的反弹
- 04-03 从“铺摊子”到“提质量” 新型技改试点聚焦绿色智能制造
- 04-03 花旗下调Robinhood目标价至50美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