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破题”2025丨无人之境:一场重构城与人的科技觉醒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5 10:53:00    

钢铁信使:解构“最后一公里”的时空密码

清晨的薄雾中,遂宁高新区物流园里,杨波指尖轻触手机屏幕的刹那,一群白色“钢铁信使”次第苏醒。激光雷达如同敏锐复眼,14枚摄像头织就数字神经网络,这些装载着700件包裹的机械生命体,正解构人类拥堵了半个世纪的物流困局。

“它们不会抱怨暴雨倾盆,也无需担忧深夜路险。”望着屏幕上跳动的配送轨迹,这位与快递打了多年交道的经理,第一次感受到时间被折叠的魔力——曾经需要多名骑手奔波的路线,此刻化作数据洪流中的蓝色波纹。而在城南茶餐厅后厨,吴女士扫码开启无人车厢,定购的美酒,霎时香气四溢。

逆熵之战:算法浇灌的二十四节气

安居区蔬菜基地的智慧大棚里,崔文秀轻旋按钮,微型气象站立即编织成精密的气候神经网络,6分钟后棚内温度降至27℃。

“我们正在重写《齐民要术》。”美宁农牧总经理万海林抚摸着智能控温面板,显示屏上跳动的不是温度曲线,而是蔬菜细胞的光合速率。去年极端高温期间,这些被AI驯服的番茄反而积累出双倍茄红素。当传统农人的“看天吃饭”化作精准控制的生物算法,是五千年来农业文明最剧烈的范式革命。

数字筑基:编织城市觉醒的神经脉络

这些正在遂宁不断涌现的“无人之境”,离不开数字基础设施与政策的强力支撑。今年2月,遂宁投资3.1亿元,启动数据大会战暨“城市大脑”建设,预计今年5月正式上线运行。通过城市数字基础设施底座的建设,支撑更多无人智慧技术融入城市场景。

遂宁市政务服务和数据局数据科技与基础建设科科长曹凌云介绍,遂宁的无人智慧发展将聚焦“全空间覆盖”与“人机协作深化”两大方向,未来无人机不仅用于巡检,还将参与应急救援、生态监测;无人船监测河道,无人车覆盖物流和环卫,形成立体化网络,让技术“为人服务”而非替代人。

放眼四川,《四川省人工智能产业链总体工作方案(2024—2027年)》《四川省促进人工智能产业链发展若干政策》等政策的发布,为无人智慧技术搭建了更完善的生态环境,也推动了产业加快发展壮大。今年开年以来,四川各地的无人智慧技术应用有了不少探索。南充的动力双人伞观光开启“低空+文旅”新体验、眉山无人机进村送快递解决“最后一公里”派送难题、广元的自助采摘与花药与花粉分离升级了传统农业……

当人网络正式贯通,遂宁将见证全域智能交通生命体的诞生。那些穿行在楼宇间的机械信使,既是物流网络的末端神经,更是城市觉醒的探路者——它们丈量的不仅是物理距离,更是人类与技术共生的可能性边界。

破界之思:当工具理性邂逅人文温度

中共四川省委党校区域经济教研部博士、讲师薛蕾展示了一组矛盾数据:无人技术这不是简单的替代叙事,而是劳动价值的量子跃迁——“一方面,加强无人智慧技术的科技研发与人才培养,打造更多优质技术产品,打响川字号技术品牌,不断提高无人智慧技术的先进性、适用性、普惠性,助力形成新质生产力。另一方面,应推动无人智慧技术在农业、交通、工业、服务业等领域的深度运用,延长产业链、提升价值链,进一步拓展无人智慧技术在参观研学、文化旅游、应急救援等领域的应用场景,持续丰富和优化我省现代化产业体系。”

写在最后

暮色中的物流园,无人车正在自主充电。这或许就是遂宁给予时代的回答:当无人机掠过古寺飞檐,当无人船驶过唐宋码头,智能革命从未试图抹去人的痕迹。那些被算法解放的双手,正在触摸更辽阔的创造疆域;曾被重复劳作束缚的灵魂,终将在科技与人文的交响中,奏响属于这个时代的觉醒乐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