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感知日照 | 谣不可言,网络言论需谨慎 ——让“自由”与“规矩”共筑清朗空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4:48:00    

马金磊

互联网时代,人人都有麦克风,处处皆是发声台。然而,当言论自由与无序炒作交织,当信息传播与谣言泛滥并行,网络空间的清朗便面临严峻挑战。近期,网信部门依法处置“超能摄影阳阳”“摄影刘大锤”等一批低俗炒作账号,释放出明确信号:网络不是法外之地,言论自由需以规矩为界。唯有在“自由”与“规矩”间找到平衡,才能让网络空间真正成为文明交流的沃土。

低俗炒作与谣言,网络空间的“毒瘤”

偷拍明星非公开行程、编造“知情人士”爆料、使用暗语制造噱头……一些账号为博取流量,不惜践踏法律与道德底线。此类行为看似“热闹”,实则危害深远。对明星而言,隐私被侵犯,正常生活遭受困扰;对公众而言,虚假信息混淆视听,误导认知;对网络生态而言,低俗内容挤压正能量传播空间,滋生戾气与对立。

更值得警惕的是,这类炒作往往会形成“破窗效应”。若放任谣言与八卦泛滥,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让严肃议题失声,让理性讨论退场。正如“狼来了”的故事,当虚假信息透支公众信任,社会共识的构建将举步维艰。

以法治筑牢网络防线

面对乱象,网信部门果断亮剑。从关闭违法违规账号到压实平台主体责任,从落实《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到强化执法力度,一系列举措彰显治理决心。

法律法规是网络治理的基石。《关于进一步加强娱乐明星网上信息规范相关工作的通知》等文件,为平台内容审核划出红线,《网络信息内容生态治理规定》明确禁止传播虚假信息、侵害他人合法权益等行为。政策框架日益完善,关键在于执行。唯有平台严格履行主体责任,算法推荐坚守价值导向,才能从源头遏制乱象滋生。

网民当为清朗空间“护航者”

清朗网络空间,既需“自上而下”的治理,也需“自下而上”的参与。网民既是信息的接收者,也是传播的参与者。面对未经核实的“猛料”,是随手转发还是谨慎求证?面对标题党与谣言,是盲目跟风还是理性抵制?选择背后,体现的是个体的责任担当。

网信部门开通举报渠道,鼓励公众监督,正是为了凝聚共治合力。当每一位网民都能成为“谣言防火墙”,当理性发声取代情绪化表达,网络空间的自我净化能力将显著提升。此外,媒体应发挥引领作用,以真实、客观、正向的内容引导舆论,而非迎合低级趣味。

让规矩与自由共生共荣

根治网络乱象,不能仅靠“运动式”整治,更需构建长效机制。一方面,要持续完善法律法规,填补监管漏洞。例如,针对“暗语炒作”“虚假预告”等新型违规手段,需细化判定标准,提升执法精准度。另一方面,应加强网民媒介素养教育,通过校园课程、公益宣传等途径,帮助公众提升信息甄别能力,养成“让子弹飞一会儿”的审慎态度。

技术手段亦可为治理赋能。利用人工智能识别敏感信息、追踪谣言源头,通过大数据分析预警高风险账号……科技与法治双轮驱动,方能实现“精准排雷”。

网络空间是亿万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自由与规矩如同车之两轮、鸟之双翼,缺一不可。整治低俗炒作、打击谣言传播,既是对个体权益的维护,亦是对社会文明的捍卫。当法律长出“牙齿”,当平台扛起责任,当网民擦亮双眼,我们终将迎来一个谣言止于智者、清朗成于共识的网络新时代。让我们携手同行,既珍视自由表达的权利,更恪守言责一致的底线,共同描绘一幅生机勃勃、秩序井然的数字文明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