见闻百科 手机版

首页 > 实时讯息 >

AI不仅是聪明的机器,更是坚定的同伴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7 07:49:00    

【来源:安徽日报】

“之前我们接触的客户对AI大模型认知相对较少,质疑的声音比较多。今年,我明显感觉到,大家讨论的已经不是要不要用AI大模型,而是如何用的问题。”4月26日,在第三届科交会“人工智能+”场景创新对接活动上,迪洛斯人工智能科技(四川)有限公司董事长汤浩分享了他对于人工智能产业场景化落地的感受。

“AI真正的意义并不是它有多强,而是它是否‘在场’,是否在你真正需要的时候,能提出一个不同的建议。这种‘在场感’,不是技术参数,而是一种感知力、一种信任结构,一种贴近真实世界复杂性的能力。”汤浩表示,生活中会遇到这些情况:医生要在三分钟内读完五张影像,工人要在高噪声的工厂中判断设备故障,教师要在几十个孩子中觉察一个崩溃的眼神……这些复杂、多元、充满不确定性的现场,才是AI真正该“在场”的地方。

他认为,AI从模型到场景的“最后一公里”,不是指算法能不能再提高千分之一的准确率,而是AI是否真的进入了业务系统,成为流程的一部分。“我们更关心的是AI能不能进得了真实场景,接得上业务逻辑,成为某一个环节的智能角色。因此,AI真正落地,必须回答四个核心问题:场景要不要?数据够不够?组织接不接?运营稳不稳?”

如何打通AI从模型到场景的“最后一公里”?汤浩给出了他的公式——AI系统=大小模型+任务分工+智能协作。

“不同产业、不同场景的智能需求是异构的、不对称的,一个模型通吃不现实。越是复杂的行业,越需要多智能协同。未来的AI大模型需要有四大支撑力,即场景是龙头,数据是血液,组织是骨骼,运营是心跳。只有这四维合力,AI才能真正落地到每一个工位、每一块屏幕、每一套教案。”汤浩解释道。

“AI不仅是更聪明的机器,还是更坚定的同伴——它不会代替人,而是让人更专注于只有人能做的那部分。未来,我希望用‘模型池’的方式,让小模型像螺丝钉一样精准适配每一个具体业务。”汤浩说。(记者 罗晓宇)

声明:此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若有来源错误或者侵犯您的合法权益,您可通过邮箱与我们取得联系,我们将及时进行处理。邮箱地址:jpbl@jp.jiupainews.com